第六期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
运行实施方案编制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公共(思政)课部 周 频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简称“专委会”)主办的第六期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编制培训班4月23至26日在江苏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我校校领导刘建强、黄赛玉、何文波、杨卫东以及学校教务处、学工处、信息中心、各教学院(部)的主要负责人共12人参加此期培训班。
在培训班上,全体成员认真聆听了“专委会”主任杨应崧以及何锡涛、樊至光、王建云、袁红志等专家教授的专题报告;有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淄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做诊改工作先进经验介绍;另有三所参培院校进行方案交流和现场互动。
通过学习,我主要有两点收获和体会:
一、更新了理念,提高了认识
“诊改”高职院校对时代要求的主动响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质量的根本保障要靠内部保证,学校一切工作都要以服务对象“需求”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永不停歇地诊断改进工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诊改”是将高职院校内部改革推向深水区。“诊改”是一项综合性改革,涉及学校理念意识、价值追求;发展思路、愿景规划;组织结构、治理模式;运行形态、动力机制;工作规范、成长方式;监督机制、质量保证等方面。“诊改”是一项全员性改革,涵盖学校内部各系统、各方面、各层面,强调全员参与、贯彻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诊改”是一项伤筋动骨的改革,关系责任权利重新梳理,机构岗位重新洗牌,绩效考核换挡升级。
“诊改”要坚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方针。“诊改”要建立学校内部自珍、利益相关方有效参与、主办主管部门协同改进的全社会质量共诊共治机制。
“诊改”工作要突破理念和意识障碍,要杜绝“为评估换马甲”、“诊改就是望闻问切”、“诊改只是一个项目”、“攻坚克难不如轻车熟路”等固有思想,要紧跟时代脚步;要重在改进,要变“回顾总结”为“实时监控”,变“脉冲式”激励为“常态化”改进,不搞“运动式”,不搞 “两张皮”。
二、明确了目标,明晰了思路。
“诊改”工作应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导》,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通过“诊断与改进”的手段,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的完整的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诊改”工作要把握好体系基本组成要素,要建立“五纵五横”网络化覆盖的联动结构,建立“八字型”制度化全院参与运行单元,要建立“双引擎”常态化动力保证机制,要建立“一平台”智能化技术支撑。“诊改”工作要做好建设运行方案,制定好路线图和时间表,要将“诊改”工作融入各项工作,永不停歇的恒久改进。要抓好“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实时诊断,及时调整,不断创新,有效提升。要营造自我激励、考核激励、联动激励的动力激励机制,迭代改进绩效考核。
要精准发力,抓住工作重点。要聚焦人才培养,扭住专业、课程、教师三个关键问题,纵向重点打造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目标连和标准链,横向重点构建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以实带虚,以下促上,以局部带动整体,实现化蛹成蝶。“诊改”工作要直面问题,激发内生动力。要杜绝“表面文章做足,不管是否可行”、“只图数字好看,不管实际质量”、“老问题年年摆,年年还是老问题”、“追求精细管理、不下绣花功夫”等现象。